哥伦比亚VS日本:
传统概念的东亚两强,对阵欧美列强,谁能更好的运用自己的优势,谁就更有取胜的机会。撇开糟心的韩日世界杯不提,日韩两国2010年在南非双双进入淘汰赛,靠的就是这个。韩国强在身体,日本强在技术。
昨天对上身体对抗强悍的瑞典,韩国人选择在一开始就刺刀见红,韩国人身体最好,可远非北欧海盗之敌;日本对哥伦比亚赛前的舆论风向,也是如此---两支技术流球队,日本在身体素质上又大处下风。好像属性完全相同的两个英雄,因为等级差距大,弱势方很难受。
反过来,如果把今天的日本扔给昨天的瑞典,昨天的韩国放到今天的哥伦比亚面前,难题相反会少不少。

从2012年欧洲杯开始,国际比赛的开场哨,让现场观众有了参与感---十秒倒计时。
今天比赛,一开始就出了个大花絮---倒计时完毕,裁判刚要吹哨,法尔考忽然跑到对面半场:裁判,我们好像站错边了。于是两边队员哗哗的往对面小跑,门将最辛苦。
据说,临近赛前哥伦比亚赔率忽然一波暴涨,经常买球的朋友们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这些小细节,都在预示着这场比赛会不大正常。
开场第一攻,大迫勇也居然利用身体抢下了从三名哥伦比亚球员身侧抢下球,卡洛斯桑切斯还没明白怎么回事,就送上了红点套餐,日本梦幻开局。
撇开一上来就是红点套餐的罕见,日本一开始利用了身体对抗的抖机灵占到便宜,你想天想地也想不出这剧本。
少了主力后腰,佩克尔曼没有立刻变阵,他坚持了一段时间,用法尔考、金特罗、夸德拉多的个人能力碾压日本队的思路。可是,缺少了后腰的哥伦比亚,让组织者金特罗也不敢全力投入进攻,夸德拉多的奔袭虽然肆意,可多为无用功,哥伦比亚只能通过零星的定位球威胁日本队。随着日本队逐渐统治控球权,哥伦比亚连定位球也没有了。
此时,佩克尔曼展示出了一个老江湖独有的眼光和果敢,既然纯天赋没有用了,那至少不能让自己的中场再被日本队随意压制,撤下夸德拉多,换上后腰巴里奥斯。下边锋、上后腰,看似减少进攻人数,增加防守人数,可因为分工清晰化,金特罗不用再顾忌身后的空当,哥伦比亚的进攻反倒变得清楚了。于是,天赋重新有了施展的地方。金特罗半场末尾,一脚被小罗、皮尔洛附体的任意球贴地斩。
至此,本届世界杯的任意球破门,电梯球(大小电梯)、圆月弯刀、贴地斩,除了暴力美学,其他的都有了。
上半场比赛该有的内容,都有了。日本队的传控、哥伦比亚在少一人情况下依然阵势不输的对轰所体现的天赋、教练临场准确的应变。尽管少打一人,但天赋优势渐显,佩克尔曼在下半场甚至早早换上了J罗,发起总攻再明显不过的信号,势头似乎来到了哥伦比亚这边。
28圈官网日本看明白了这一手,好吧,降速。什么?我纯拼控球拼不过你?我可比你多一个人啊。于是,全场大抢圈,和德国对墨西哥施展的一套组合拳锤到了棉花上一样,哥伦比亚刚亮出兵刃,日本人忽然不跟他玩了。
最后,又是大迫勇也,利用角球后的头球破门。
赛前我告诉你,日本队今天会依靠自己身体对抗拼出一个单刀,制造一个点球并且开场就让对方被罚下一人,最后靠一个头球致胜。你大概率会跟我说:这都什么鬼?
可事实就是如此,大迫勇也一个人就做到了。
日本用一种特别不日本的方式,第一次击败了一支南美队。
一场比赛,也基本浓缩了世界杯小组赛至今的诸多要素:开场阶段,进入状态慢的球队,一定会遭受惩罚(德国、突尼斯、瑞士);天赋总能在一段时间帮助你(法国);面对任意球一定要敢想敢做(C罗、戈洛温、科拉罗夫);耐心总能奖励你(西班牙、英格兰、比利时);更快速的球队总能赢得比赛(世界杯至今的所有胜者);一些小意外(开球前的那一切)。
尽管落笔的此刻,波兰和塞内加尔的最后一场小组赛尚未开始,但以这样的一场比赛作为2018世界杯小组赛首轮的收尾,再合适不过。
(作者朱万宁 编辑黄宇达)